亚洲免费看黄的网站/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狠狠干影院/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 色无极亚洲影院

行業新聞

HJ 1111-2020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 總綱

添加時間:2020-03-24 20:18:17

 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一般性原則、程序、內容、方法和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為預防和控制與損害公眾健康密切相關的環境化學性因素而開展的環境健康風險評估。

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

      GB/T 27921 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技術

      HJ 839 環境與健康現場調查技術規范 橫斷面調查

      HJ 875 環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評估技術指南

      HJ 876 兒童土壤攝入量調查技術規范 示蹤元素法

      HJ 877 暴露參數調查技術規范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危害識別 hazard identification

      確定環境中化學性因素引起人群、個體或靶器官發生有害效應的類型和屬性的過程。

3.2

      危害表征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對環境中化學性因素引起個體或群體發生有害效應的固有特性進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過程。

3.3

      暴露評估 exposure assessment

      對個體或群體暴露于環境中化學性因素的暴露量、頻率及持續時間進行估計或測量的過程,也包括對環境中化學性因素的來源、暴露路徑、暴露途徑、暴露人群數量和特征及不確定性的分析。

3.4

      暴露情景 exposure scenario

      環境中化學性因素經由不同方式遷移并到達暴露受體接觸面的場景描述,即關于暴露發生過程的一系列事實、推定和假設。

      注:改寫HJ 875-2017,術語和定義 3.3。

3.5

      風險表征 risk characterization

      定性或定量分析在特定暴露條件下,目標人群暴露于環境中化學性因素而發生有害效應的可能性及其不確定性的過程。

3.6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由于科學認識不足、評估方法局限和基礎數據欠缺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的情況。

總則

4.1 評估原則

4.1.1 科學性

      充分收集已有數據和信息,基于最新科學證據,根據生態環境管理需要、評估目的、數據可獲得性和有效性,科學合理確定評估方案,確保評估過程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評估結論的客觀性。

4.1.2 層次性

      在現有認知水平和技術措施條件下,根據生態環境管理需求,利用可獲得數據信息和工具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保守到實際進行逐級評估。

4.1.3 謹慎性

      風險評估結果應包括在現實最不利情景下,敏感人群或高暴露人群暴露于環境中化學性因素的健康風險。

4.1.4 透明性

      對風險評估的整個過程應進行完整且系統的記錄。其中,應特別注意記錄評估的制約因素、不確定性和假設及其處理方法、評估中的不同意見和觀點、直接影響風險評估結果的重大決策等內容。

4.2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體系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體系由總綱、基礎方法類技術指南和應用領域類技術指南組成。總綱規定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一般性原則、程序、內容、方法和技術要求。

      基礎方法類技術指南是針對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各環節的通用技術和方法而制定的技術指南,在一定范圍內可作為其他指南的依據和基礎。

      應用領域類技術指南是針對特定生態環境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專項技術指南。

4.3 評估程序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程序包括方案制定、危害識別、危害表征、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征,評估程序見圖 1

      危害識別和危害表征共同構成危害評估。危害評估確定的毒性效應和作用模式或機制,為暴露評估中暴露途徑、暴露時間等暴露情景的構建提供依據。暴露評估確定的暴露途徑、暴露時間、暴露頻率和暴露水平等信息,為危害評估確定重點關注的效應終點提供線索和依據。

 

 1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程序

方案制定

5.1 明確評估目的

      開展風險評估前,風險評估者應與風險管理者和利益相關方充分溝通,明確評估所要支撐的生態環境管理需求或需要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

5.2確定評估范圍

      通過資料收集與分析、人員訪談、現場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等,確定評估范圍,包括:

      a)目標因素。綜合考慮來源特征、環境行為、危害特征及管理需求等,確定需要評估的環境中的化學性因素。

      b)時間范圍。綜合分析目標環境因素的危害特征(如急性或慢性)、暴露發生時間及持續時間等, 確定評估的時間范圍。

      c)空間范圍。綜合分析目標環境因素的來源特征、遷移轉化、暴露途徑和人群分布等,確定評估的空間范圍。

      d)目標人群。根據生態環境管理需求,結合目標環境因素的危害特征、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活動模式、人群分布等,明確重點關注的人群。

5.3 選擇評估類型

      風險評估類型包括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應根據評估目的,綜合考慮數據可獲得性、精度要求、時限要求、人員和經費投入等,選擇合適的評估類型。定性評估通常用高、中、低等描述性詞語表示風險的大小。定量評估用數值表示風險的大小。

5.4 確定數據獲取方法

      根據評估目的和評估類型,采用文獻資料、模型預測、實驗研究或現場調查等方法獲取所需數據資料。評估時應充分利用現有數據資料,必要時開展實驗研究和現場調查。

5.5 明確評估內容和要求

      明確危害識別、危害表征、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征各過程的評估內容、方法、技術路線、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措施,形成評估方案。

5.6 確定評估方案

      風險評估者應充分征求風險管理者和利益相關方的意見,經專家論證后確定評估方案。

危害識別

6.1 評估內容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體內試驗、體外試驗以及(定量)構效關系等科學數據和文獻信息,識別目標環境因素的毒性效應及其作用模式或機制。

6.2 評估步驟

 

 2 危害識別評估步驟

更多標準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全文:

下載地址:《HJ 1111-2020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 總綱

來源:

服務熱線

0769-23105888

郵 箱

sft@sft17025.com

關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