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熒光增白劑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而提到熒光現象,很多人會將其與熒光增白劑直接等同起來。那么究竟:
- 什么是熒光現象?
- 什么是熒光性物質?
- 什么是熒光增白劑?
- 有熒光現象是否意味著一定存在熒光增白劑?
- 目前食品接觸材料中關于熒光現象以及熒光增白劑的現狀如何?
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說到熒光,年輕人會立即聯想到熒光棒,各種節日慶典和表演廣泛使用,會給人們帶來視覺美感;年長的人會立即聯想到螢火蟲,那常常是他們兒時記憶里最美妙的景象。
通俗來說,能夠產生熒光現象的物質即為熒光性物質。
熒光性物質主要分為兩大類: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
天然存在的熒光性物質有來自于各種生物體內的熒光素或熒光蛋白,如螢火蟲等昆蟲,或夜光藻、蝦、水母等海洋生物;也有來自于生物體內的部分氨基酸、維生素A/E/B12、核苷酸等。實際上許多常見食品,如醬油、茶葉、咖啡等,都可以產生熒光。但天然存在的熒光性物質普遍有以下缺點:獲取來源不穩定,暴露在大氣中時化學穩定性不好,提煉成本高。
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現在人工合成的熒光性物質種類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用途也越來越廣泛。如紙幣上帶有幻彩效果的熒光油墨、馬路上用到的熒光標線涂料、熒光筆中各種顏色的熒光墨水、彩色電視機中用到的稀土熒光粉等,其中起到功能性作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各種熒光性物質。
在種類繁多的熒光性物質中,有一類特殊的化合物,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對物品起到增白、增艷的效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熒光增白劑。
國家標準GB/T6687-2006《染料名詞術語》中給出的定義是: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無色的熒光染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激發出藍光、紫光,與基質上的黃光互補而具有增白效果。
這類化合物結構一般較為復雜,分子中通常含有共軛雙鍵,能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波長300~400 nm),再激發出可見的藍色或藍紫色熒光(波長400~480 nm)。為什么這些物質在紙張、洗滌劑、紡織品中使用時能起到增白、增艷的效果呢?
我們知道,陳舊的白色衣物和印刷品、霉變的淀粉和谷物等物品,一般都會發出偏黃色的光,給人以“泛黃”的感覺。此時若加入適量的熒光增白劑,這些熒光增白劑在吸收了肉眼不可見的紫外線后,會發出藍色或藍紫色的光,恰好與物品本身所帶有的偏黃色的光形成互補色,從而消除原有的“泛黃”現象,使本來看上去已經陳舊的衣物和印刷品、已經霉變的淀粉和谷物顯得雪白如新(注意:往霉變淀粉和谷物中添加熒光增白劑屬不法行為?。。。?。這就是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原理。通俗一點說,熒光增白劑就是利用光學上的補色作用使白色或淺色物品增白、增亮或增艷,它與物品之間并不發生化學反應,僅僅是依靠光學作用增加物體的白度,所以熒光增白劑又被稱為“光學增白劑”或“白色染料”等。
有熒光現象≠有熒光增白劑
熒光增白劑會(在特定波長下)產生熒光現象
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增白劑的測試主要為目視法,如我國的GB 31604.47-2016、臺灣地區的CNS 11820-2007、歐盟的EN 648:2006,等。除了樣品前處理方法上稍有差異外,這些方法均采用紫外燈照射經處理后的樣品或樣品溶液,觀察其熒光現象,其本質上都是定性方法,結果出現假陽性的可能性較高。對于特定熒光增白劑的精確定量方法,目前尚未有國家標準。受國家衛健委委托,IQTC將主持對國家標準GB 31604.47-2016的修訂,擬在原有的目視法基礎上,增加利用色譜或色譜-質譜分析法對具體種類的熒光增白劑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假陽性率,獲得更為可靠的檢測結果。
Host List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