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看黄的网站/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狠狠干影院/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 色无极亚洲影院

行業新聞

熒光增白劑與食品接觸材料

添加時間:2020-03-24 20:10:29

 

導讀:近年來,熒光增白劑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而提到熒光現象,很多人會將其與熒光增白劑直接等同起來。那么究竟:


- 什么是熒光現象?

- 什么是熒光性物質?

- 什么是熒光增白劑?

- 有熒光現象是否意味著一定存在熒光增白劑?

- 目前食品接觸材料中關于熒光現象以及熒光增白劑的現狀如何?


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說到熒光,年輕人會立即聯想到熒光棒,各種節日慶典和表演廣泛使用,會給人們帶來視覺美感;年長的人會立即聯想到螢火蟲,那常常是他們兒時記憶里最美妙的景象。


1
什么是熒光現象?

其實熒光是一種冷發光的物理現象,是某些物質在吸收一定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后,其分子進入激發態,隨即又退出激發態,并發射出比入射光的波長更長的光(通常在可見光波段)。熒光現象中最常見的是吸收紫外光后發出藍色熒光。


 

2
什么是熒光性物質? 

 

通俗來說,能夠產生熒光現象的物質即為熒光性物質。

熒光性物質主要分為兩大類: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

天然存在的熒光性物質有來自于各種生物體內的熒光素或熒光蛋白,如螢火蟲等昆蟲,或夜光藻、蝦、水母等海洋生物;也有來自于生物體內的部分氨基酸、維生素A/E/B12、核苷酸等。實際上許多常見食品,如醬油、茶葉、咖啡等,都可以產生熒光。但天然存在的熒光性物質普遍有以下缺點:獲取來源不穩定,暴露在大氣中時化學穩定性不好,提煉成本高。


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現在人工合成的熒光性物質種類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用途也越來越廣泛。如紙幣上帶有幻彩效果的熒光油墨、馬路上用到的熒光標線涂料、熒光筆中各種顏色的熒光墨水、彩色電視機中用到的稀土熒光粉等,其中起到功能性作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各種熒光性物質。

 

在種類繁多的熒光性物質中,有一類特殊的化合物,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對物品起到增白、增艷的效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熒光增白劑。

 

3
什么是熒光增白劑?

國家標準GB/T6687-2006《染料名詞術語》中給出的定義是: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無色的熒光染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激發出藍光、紫光,與基質上的黃光互補而具有增白效果。


這類化合物結構一般較為復雜,分子中通常含有共軛雙鍵,能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波長300~400 nm),再激發出可見的藍色或藍紫色熒光(波長400~480 nm)。為什么這些物質在紙張、洗滌劑、紡織品中使用時能起到增白、增艷的效果呢?


我們知道,陳舊的白色衣物和印刷品、霉變的淀粉和谷物等物品,一般都會發出偏黃色的光,給人以“泛黃”的感覺。此時若加入適量的熒光增白劑,這些熒光增白劑在吸收了肉眼不可見的紫外線后,會發出藍色或藍紫色的光,恰好與物品本身所帶有的偏黃色的光形成互補色,從而消除原有的“泛黃”現象,使本來看上去已經陳舊的衣物和印刷品、已經霉變的淀粉和谷物顯得雪白如新(注意:往霉變淀粉和谷物中添加熒光增白劑屬不法行為?。。。?。這就是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原理。通俗一點說,熒光增白劑就是利用光學上的補色作用使白色或淺色物品增白、增亮或增艷,它與物品之間并不發生化學反應,僅僅是依靠光學作用增加物體的白度,所以熒光增白劑又被稱為“光學增白劑”或“白色染料”等。



4
有熒光現象是否一定意味著添加了熒光增白劑?

如上所述,熒光現象是一種物理現象,既有可能來源于天然存在的熒光性物質,如螢火蟲中的熒光素;也有可能來源于人工合成的各種熒光性物質,如熒光油墨、熒光涂料、熒光筆、熒光塑料等材料中的功能性熒光材料,以及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僅僅是種類繁多的熒光性物質中一類有增白、增艷效果的特殊性熒光性物質。因此嚴格來說,熒光性物質并不等同于熒光增白劑,觀察到熒光現象也并不意味著添加了熒光增白劑!!

有熒光現象≠有熒光增白劑

熒光增白劑會(在特定波長下)產生熒光現象


和食品添加劑一樣,熒光增白劑種類繁多。按用途分為造紙用熒光增白劑,塑料與合成材料熒光增白劑、紡織品用熒光增白劑、洗滌劑用熒光增白劑,油墨用熒光增白劑,膠粘劑用熒光增白劑和其他用途熒光增白劑等。

 

按離子性質分類,熒光增白劑又可分為非離子增白劑、陰離子增白劑、陽離子增白劑和兩性增白劑。

 

按照化學結構可分為二苯乙烯型、香豆素型、吡唑啉型、苯并惡唑型、苯二甲酰亞胺型等五大類。

 

按照水溶性分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兩類。水溶性熒光增白劑主要應用于紙張、涂料、洗衣粉、棉織物的增白,水不溶性熒光增白劑主要應用于化纖、塑料等產品的增白。

 

目前,大約有15種化學構型,約400多種熒光增白劑。經過多年的大浪淘沙,有些早已被淘汰,目前世界上仍在生產和使用的幾十種常用品種。

 

5
熒光增白劑應用于哪些領域?

熒光增白劑從最初的紡織品的應用,發展到現在廣泛用于造紙、洗滌劑、紡織品、塑料、涂料、油墨、皮革、防偽、激光探測等多個領域,甚至應用到生物醫藥上,并且其應用領域仍在不斷地擴大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

 

 

6
熒光增白劑加的越多,效果越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熒光增白劑的使用應為“微量”否則效果適得其反?;谘a色原理,當制品中黃光和藍紫色熒光彼此相當,顏色抵消,才能達到增白的效果。而一旦藍紫色熒光強度大于制品的黃光強度時,熒光增白劑本身的外觀顏色也會表現出來,就會造成增白效果降低。熒光增白劑在各塑料基體中添加量超過一定值時會析出團聚,降低了增白效果。而且隨著熒光增白劑的增加,抗老化性能會降低。

7
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增白劑的使用情況

我國食品接觸材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9685-2016中列出了可用于食品包裝材料的熒光增白劑,主要有:FWA 393、 FWA 184 、 FWA 236等,其他型號的熒光增白劑在我國均不得應用于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生產。GB 4806.8-2016 規定除食用、烹飪或加工前需經去皮、 去殼或清洗的食品接觸的紙和紙板材料及制品, 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制品中對熒光性物質有限制性要求,并且規定按照GB 31604.47-2016標準測試方法測定熒光增白劑。

 

美國聯邦法規(CFR)中,熒光增白劑可作為非直接食品添加劑,并且允許一些熒光增白劑用于食品包裝容器以及非涂布紙和紙板中,但對最大添加量有一定的限制。

 

在歐洲一些國家,與脂肪和液體食品接觸的材料允許使用有限數量的熒光增白劑。歐洲理事會決議Res AP(2002)1中許可熒光增白劑的使用,但其遷移量不得檢出。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XXXVI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許可使用著色劑和熒光增白劑,但規定二者均不得遷移到食品中。且對磺化二苯乙烯衍生物最大用量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日本、澳新等國家無具體要求。

 

8
熒光增白劑的檢測方法

國家標準及文獻報道的熒光增白劑檢測方法主要有紫外燈檢測法、白度檢測法、熒光白度檢測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熒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檢測法、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方法。

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增白劑的測試主要為目視法,如我國的GB 31604.47-2016、臺灣地區的CNS 11820-2007、歐盟的EN 648:2006,等。除了樣品前處理方法上稍有差異外,這些方法均采用紫外燈照射經處理后的樣品或樣品溶液,觀察其熒光現象,其本質上都是定性方法,結果出現假陽性的可能性較高。對于特定熒光增白劑的精確定量方法,目前尚未有國家標準。受國家衛健委委托,IQTC將主持對國家標準GB 31604.47-2016的修訂,擬在原有的目視法基礎上,增加利用色譜或色譜-質譜分析法對具體種類的熒光增白劑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假陽性率,獲得更為可靠的檢測結果。

來源:

服務熱線

0769-23105888

郵 箱

sft@sft17025.com

關注
官方微信